海洋地质前沿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综述与评述

  • 南大西洋中段被动陆缘阿普特盐岩研究进展

    李海滨;陈全红;毕素萍;陈杰;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在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沉积了一套分布广泛的蒸发岩,其成分和成因不仅对研究南大西洋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油气勘探关注的重点。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有关盐岩的分布、时代、成因和构造沉积背景等研究进展,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争议,指出分歧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1)盐岩厚度大,变形复杂,两侧宽度和对称性变化与盆地的伸展模式及板块破裂的位置有关;(2)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定年表明,盐岩在各盆地的沉积下限约为118~116 Ma,上限为115~110 Ma,阿普特阶生物层型不完善和同位素年代数据太少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化学地层学精细对比为确定其时代提供了新的方法;(3)盐盆北部较南部更富含易溶成分,相对于海水源自南部大洋和蛇纹石化脱水两种模式,源自北部大洋的热液卤水模式更能解释其成分差异,且与古生物、古地理及古气候证据相吻合;(4)基于对洋陆边界、不整合成因和盆地沉降机制认识的差异,对盐岩沉积于大洋形成前、形成后或是形成过程中仍存在不同观点,明确盐下基底的性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5)需要结合古气候、古地理综合分析盐岩沉积于浅水深盆还是浅水浅盆环境,而且随着蒸发作用的进行,盐盆水平面并非一直保持不变。

    2025年01期 v.41;No.50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6 ]

研究论文

  • 青岛石老人海滩表层沉积物原位磁化率时空变化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的指示

    黄伊恒;王永红;

    海滩沉积物常常含有一定的磁性矿物。本研究于2022年7月和12月夏冬两个季度对青岛市石老人海滩的体积磁化率进行原位测量,分析石老人海滩表层沉积物的体积磁化率时空变化,建立磁化率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石老人海滩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体积磁化率值和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冬季风力较强,密度较轻的颗粒被吹走,留下密度大的磁性颗粒,增大了海滩沉积物的磁性,同时冬季排污的增多也导致了重金属含量和海滩整体磁化率值的升高。海滩的体积磁化率东西两侧高,主要是受海滩东西两侧排污口及建筑活动的影响,冬季海滩东侧排污口附近的体积磁化率最高可达9 000×10~(-5) SI;而波浪作用形成了后滨高、前滨低的趋势。体积磁化率数据与重金属含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介于0.71~0.83),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表明海滩表层沉积物体积磁化率不仅能反应海滩污染状况,而且对重金属污染和扩散路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025年01期 v.41;No.506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4K]
    [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3 ]
  •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GMGS2-16站位25 ka以来水合物稳定带和流体超压变化

    马瑞琦;曹运诚;何雯;郑子涵;朱志伟;陈多福;

    海平面下降和海底温度上升可以引起海底水合物分解,进而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处沉积物孔隙形成超压,一旦超压积聚突破地层有效应力,就会在海底产生甲烷渗漏。本文通过建立与此相关的稳定带底界变化的数值模型,以分析南海北部东沙海域GMGS2-16水合物钻探站位25 ka BP以来稳定带底界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在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海底温度的波动是稳定带底界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主导了水合物生成和分解的周期性变化。底水温度升高导致稳定带底界上移,水合物分解,造成大量甲烷气体的释放,然而这种响应呈现一定的滞后,大约滞后1~3 ka。此外,水合物钻探获取的相应层位沉积物中出现了Mo元素富集的现象,表明稳定带底界上升及水合物分解形成的气体超压可以形成海底冷泉活动。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可能是冷泉渗漏活动的驱动机制。

    2025年01期 v.41;No.506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66 ] |[阅读次数:2 ]
  • 西湖凹陷冷泉亭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

    伍亮;李昆;周锋;谢春雨;唐大卿;张勇杰;

    冷泉亭地区是西湖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由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该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并且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揭示对冷泉亭地区新生界油气成藏具有关键控制因素的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发育机制,通过对西湖凹陷平北冷泉亭地区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地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及成因演化。结果表明:冷泉亭地区断裂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该区断裂发育数量众多且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层差异活动特征。受区域应力场影响,西湖凹陷冷泉亭地区断裂构造主要经历了5大阶段:(1)断陷期(古新统—平湖组下段沉积期),共出现3幕断层强扭张活动;(2)断拗转换期(平湖组中段—上段沉积期)大中型断层的继承性张扭活动;(3)初始拗陷期(花港组沉积期)主干断层的继承性弱扭张活动;(4)稳定拗陷期(玉泉组—柳浪组沉积期)西缘坡折带主干断层及冷泉亭主干断层继承性弱伸展活动;(5)区域沉降期(三潭组沉积期至今)剪切应力作用导致的西缘坡折带主干断层的微弱伸展活动。

    2025年01期 v.41;No.506 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2K]
    [下载次数:104 ] |[阅读次数:4 ]
  • 莺歌海盆地莺北区HK29区三亚组一段沉积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

    沈娇;李宏义;武爱俊;肖伶俐;李欣;王一博;邱紫盈;魏庆;

    随着莺歌海盆地成熟区域及主力层系勘探程度日益提高,新区新层系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莺北区位于莺歌海凹陷北部,目的层三亚组一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对其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以及地震、测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对HK29区目的层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储层特征等展开研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HK29区三亚组一段主要发育物源来自海南岛的近源三角洲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有利相带;(2)三亚组一段储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和粒间孔为主,总体表现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的特征;(3)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粒度粗、分选好,是发育有利储层的优势相带,压实作用是该区储层物性变差的直接因素,长石和岩屑的溶蚀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提出HK29区三亚组一段“相带优、埋藏浅、溶蚀强”的优质储层形成机制,有效指导了莺北区领域勘探突破。

    2025年01期 v.41;No.506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6K]
    [下载次数:198 ] |[阅读次数:3 ]
  • 海上深层薄“甜点”储层预测——以Z气田H4—H5层为例

    娄敏;段冬平;何贤科;李文俊;汪文基;李炳颖;荣乘锐;刘彬彬;

    特低渗气藏的有效开发难度大,“甜点”预测及开发井位设计是低渗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使用梯度-90°相移技术对特低渗储集层进行了精细刻画,得到了砂体厚度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微观和测井资料分析,明确“甜点”发育的类型及成因。在“甜点”发育模式的指导下,采用梯度波谷和属性定性识别孔隙型“甜点”发育区,采用最大似然属性和裂缝密度识别裂缝型“甜点”发育区。研究区H4层主要发育孔隙型“甜点”,平面上位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纵向上位于H4b2和H4b3小层。H5层发育裂缝型和孔隙型“甜点”,平面上位于研究区南部,纵向上位于H5a3和H5a4小层。孔隙型“甜点”分布受控于有利沉积相带区,裂缝型“甜点”主要发育在靠近断裂附近和翼部构造强挤压区。基于“甜点”刻画结果,部署2口多底井,试验井大斜度段位于H5a层,水平段分支部署在H4b层,兼顾H4和H5“甜点”,实现特低渗气藏的有效开发。本研究方法对深层发育薄“甜点”的特低渗气藏“甜点”预测和开发方案编制具有参考意义。

    2025年01期 v.41;No.506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0K]
    [下载次数:121 ] |[阅读次数:3 ]
  • 海马冷泉区微地震信号主成分及频率衰减特征分析

    聂冰;王祥春;吴志宇;王伟巍;

    海底冷泉作为一种由流体喷溢引发的地质现象,在日趋进步的海洋勘探技术背景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长周期监测的冷泉区微地震记录中,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微地震信号,为直观准确地描述每类信号的典型规律,需要从大量微地震信号中提取共同特点,因此信号的统计归类与特征分析是研究海底冷泉活动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海马冷泉研究区识别出的微地震信号和与冷泉流体有关的短扰动信号出发,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两类信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总体特征。通过Sompi谱分析法从短扰动信号的第1主成分记录中提取了频率衰减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模拟的单频谐波信号与实际记录进行对比,推断此类信号是由不同频率衰减成分的多组谐波信号构成。综合利用冷泉区微地震信号的特征分析结果,可为后续研究冷泉区微地震时空响应与产生机制提供理论指导,进而为评估冷泉系统的发育状态与水合物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1期 v.41;No.506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139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机载LiDAR和剖面数据的海滩地形动态监测

    刘文良;褚宏宪;法鸿洁;王洪松;鲍宽乐;李晓阳;刘京强;

    传统的海滩监测剖面方法无法获得区域尺度的监测数据,制约了海滩区域地形变化规律的研究。根据2022年4月—2023年9月周期性RTK实测剖面数据和多期机载LiDAR数据,分析了烟台市金山湾局部地区的海滩地形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机载LiDAR技术能够快速获得海滩的三维点云信息,具有厘米级的精度,且基于多测次的数据能够估算泥沙的侵蚀/淤积体量。2年的剖面监测数据表明,研究区海滩在年际变化中整体呈现淤积趋势,年平均淤积厚度约为0.19 m/a;海滩的季节变化特征表明,弱动力条件下的泥沙淤积量小于强动力条件;平均高潮线以上地形相对稳定,潮间带区域受风浪、潮流等因素影响地形变化频繁。4测次的机载LiDAR数据资料显示,研究区海滩在秋季整体以淤积为主,平均淤积厚度约为0.09 m,潮间带区域侵蚀和淤积相间分布状况明显。汉河入海口东侧海滩的侵蚀深度和淤积厚度相对西侧海滩偏大,河口沙坝东西向有一定增长,导致河口变窄。风浪、潮流、河流等自然因素是塑造海滩形态和控制海滩演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极端天气可影响海滩的季节性演化。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滩地形的自然演化。

    2025年01期 v.41;No.506 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37 ] |[阅读次数:2 ]
  • 含砂量和细度模数双指标在广东某回填用海砂矿区圈矿和资源量估算中的应用

    习龙;倪玉根;蔡鹏捷;任颖芝;陈科衡;林纪江;

    海砂圈矿指标是海砂资源储量估算的核心内容,对海砂资源的勘查、出让、开采和监管等工作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大量海砂勘查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海砂勘查工作中采用含砂量和细度模数双指标进行圈矿,并以广东某海域回填用海砂矿区为例,对比了单指标(含砂量≥50%)与双指标(含砂量≥50%,细度模数≥0.7)圈矿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仅采用单指标(含砂量≥50%)圈矿,容易造成估算的资源量偏大;采用双指标(含砂量≥50%,细度模数≥0.7)圈矿,不仅要求含砂量达标,而且要求砂的粗度达标,可有效避免粒度极细的砂被大量圈矿,保证了所圈定的海砂矿体的开采价值,较单指标圈矿更加科学和具有现实意义。

    2025年01期 v.41;No.506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2 ]

成果快报

  • 黄海丁字湾外海域滨浅海砂矿调查新进展

    阚靖;赵京涛;武复宇;宋维宇;黄龙;李攀峰;侯方辉;田浩;张勇;

    <正>0引言中国滨浅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砂矿资源,具有资源远景的重矿物砂矿主要有锆石、金、钛铁矿、金红石、独居石、锡矿、磷钇矿、铌钽矿等,其中富含Zr、Hf、Ti、Nb、Ta和稀土等紧缺战略性矿产。历史上粗犷的滨海砂矿勘查和开发模式与当下绿色发展理念不相匹配,同时也充分反映目前矿床理论发展与勘查技术水平的滨浅海砂矿资源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其焦点性问题主要表现为:(1)缺少客观、可靠手段确定砂矿地质品位;(2)缺少圈定砂矿地球化学找矿异常的综合性指标;(3)勘查工作部署、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和资源量估算均没有纳入现行固体矿产勘查规范体系管理;(4)细粒级砂矿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与可利用性未知。

    2025年01期 v.41;No.506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