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前沿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研究论文

  • 江苏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源解析

    彭模;邓晓茜;刘德勇;廖晨峰;王婷;王音璇;王婕;毛龙江;

    基于2020年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Pb、Cr、As、Cu、Zn、Cd和Hg)含量,分析其污染特征并追溯其来源。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由北向南逐渐加粗,除Cr外,其他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江苏海涂土壤环境背景值。2020年,江苏近岸海域整体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和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其中,Cd处于重度污染水平和强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其他重金属元素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和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江苏海域中海州湾和长江口的重金属含量与污染程度均较高。在江苏近岸海域,2020年Cd和Zn的污染程度比2013年严重。重金属元素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与黏土之间的正相关性最高。来源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来源可分为交通航运与工业排放(Pb和Zn)、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污水(As和Cd)、成土母质和大气干湿沉降(Cr和Hg)、养殖生产活动(Cu)4类。与APCS-MLR模型相比,PMF模型对江苏海域重金属的自然源的解释相对较差。APCS-MLR模型结果指示,这4类来源对重金属贡献率分别为27.30%、35.55%、31.22%和5.93%。研究结果对保护江苏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和合理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7期 v.41;No.51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0K]
    [下载次数:40 ] |[阅读次数:0 ]
  •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沉积环境特征与评价

    张刚;车文越;刘强;

    为了解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沉积状况及其环境特征,于2023年对该区沉积物进行了垂直剖面柱样采样,并开展了粒度统计分析及~(210)Pb和~(137)Cs测年。结果表明,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发育底质为砂质粉砂和粉砂。C01柱样的总~(210)Pb活度和过剩~(210)Pb_(ex)活度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衰减层-本底层”二段式;而C02柱样呈“混合层-本底层”二段式,其表层混合层0~70 cm有波动变化,70 cm以下大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研究区南部总体受到侵蚀,北部有一定的淤积。近岸区受沿岸流、潮汐、潮流共同作用,水动力较强;远岸区水体较深,潮汐作用较弱,水动力条件弱,沉积速率较小。本研究对于当地开展牡蛎礁保护和生态修复以及调整保护区边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年07期 v.41;No.512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下载次数:147 ] |[阅读次数:0 ]
  • 威海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运移趋势

    张剑;刘焕好;俞永庆;王磊;田维东;王红良;田若楠;田浩正;王中波;

    海洋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可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物搬运趋势,是海洋沉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威海周边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组分、参数及粒度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其平均粒径介于3.14Φ~5.87Φ,分选系数介于1.57Φ~2.91Φ,粒径分布分别呈近对称偏态和尖锐峰态。对比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和频率曲线分布特征,结合已有物源示踪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沉积区,分别是潮流影响的黄河物质沉积区(Ⅰ区)、黄河物质和近岸细粒碎屑沉积区(Ⅱ区)、波浪影响的近岸陆源碎屑和黄河细粒物质沉积区(Ⅲ区)和近岸粗粒沉积区(Ⅳ区)。Gao-Collin模型粒径趋势分析揭示,威海周边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表现为离岸、向岸和顺岸3种趋势,与砂、粉砂和黏土组分的分布特征一致,形成2个汇聚中心。西部和刘公岛东北侧沉积物运移呈现离岸趋势,运输方向为逆时针;东侧沉积物表现为向岸净运输,运输趋势由SW向转为SE向。二者在崮山至泊于北部海域交汇,形成细颗粒汇聚区。相关认识可为海域规划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数据。

    2025年07期 v.41;No.512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6K]
    [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0 ]
  • 威海湾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特征、污染风险评估及来源探讨

    尉浩然;王占金;孙菲菲;尹砚军;朱龙海;胡日军;

    根据威海湾WHW-06孔柱状沉积物样品AMS~(14)C测年、粒度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威海湾柱状沉积物中As、Cd、Cr、Cu、Pb、Zn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采用富集系数(EF)、地累积指数(I_(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对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进行了风险评估;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威海湾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威海湾柱状沉积物中As、Cd、Hg含量自下而上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Cr、Cu、Pb、Zn含量自下而上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柱状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富集系数(EF)评价表明,柱状沉积物部分深度的As和Hg存在轻微富集;地累积指数(I_(geo))评价表明,柱状沉积物中Hg总体呈轻度污染状态,As、Cd在部分深度呈轻度污染状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重金属呈中风险等级的样品主要集中在柱状沉积物上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柱状沉积物中Cd、Cr、Cu、Pb和Zn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As和Hg元素含量的变化可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经归一化校正后,过去200 a以来重金属元素含量呈现急剧升高的趋势,可能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有关。

    2025年07期 v.41;No.512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212 ] |[阅读次数:0 ]
  • 1979—2020年深圳市围填海空间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

    陈书润;沈天宇;王江波;施子康;苟爱萍;

    在沿海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背景下,围填海活动是海岸带开发的重要利用途径。本文利用9个不同时相的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数据源,对深圳市42 a时间跨度内的围填海空间分布、利用类型、围垦与开发强度等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围填海规模速率变化呈现先迅猛增加,后增势放缓的趋势。围填海空间分布形态由细条带状延伸向斑块式镶嵌演变。围填海利用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与综合化的开发利用结构转变。岸线围垦强度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东西岸线形成“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格局。在驱动因素上,海岸地貌条件决定了围填海的区位选择,政策法规导向决定了围填海的强度与速率,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了围填海的规模与类型。

    2025年07期 v.41;No.512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0K]
    [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0 ]
  • 渤海东北部辽东凸起锦州27构造沙河街组碎屑锆石物源示踪

    耿名扬;刘志峰;雷杭山;

    渤海东北部辽东凸起锦州27构造沙河街组砂体发育情况横向变化快,开展物源示踪对于明确砂体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砂岩的锆石U-Pb年龄、锆石形态和岩屑成分分析,明确研究区沙河街组母岩时代、类型及主要物源区。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主要发育峰值年龄为120 Ma的白垩纪锆石和峰值年龄为1 800、2 500 Ma的古元古代锆石。白垩纪锆石多呈柱状,发育棱角,具有生长环带,古元古代锆石多呈浑圆状,棱角不明显,生长环带多发生破坏。(2)沙四段沉积时期,砂岩中古元古代锆石占比为55%,白垩纪锆石占比为25%,岩屑类型以变质岩为主。沙三段—沙一二段沉积时期,砂岩中古元古代锆石占比为44%,白垩纪锆石占比为33%,岩屑类型以火山岩、变质岩为主。(3)沙河街组母岩以胶辽隆起复州北部地区新元古界沉积岩为主,同时受辽东凸起不断隆升影响,盆地内白垩系火山岩物源的影响逐渐增加。

    2025年07期 v.41;No.512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维等时地层切片技术的渤海垦利6-A油田新近系明下段Ⅴ油组沉积演化及主控因素研究

    刘子玉;谢晓军;高玉飞;陈莹;仝中飞;熊连桥;白海强;唐武;李鑫;

    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是目前渤海浅层勘探开发重点层系之一,该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但对其沉积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缺乏系统研究,导致对砂体空间展布认识不清,制约了砂体连通性分析及开发井位部署。以渤海垦利6-A油田为研究区,基于地震、钻井、测井等界面特征的识别,首先将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细分为5个亚油组,相当于4个四级层序,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再以此为约束基于高度等时的三维地层切片技术揭示了Ⅴ油组沉积演化规律:早期Ⅴ-5亚油组发育大型分流河道,河道宽度>1 km,最宽达2 km;Ⅴ-4亚油组最大湖侵期发育小型分支水系,宽度约80~300 m;Ⅴ-2、Ⅴ-3亚油组发育中型河道(河道复合体),宽度100~2 600 m;晚期Ⅴ-1亚油组大型河道与小型河道共生,大型河道宽度>1 km,小型分流河道宽度为90~280 m。Ⅴ油组沉积演化及砂体空间展布主要受古地貌和层序共同控制,有序分布:平面上不同地貌单元控制河道规模,其中,大型河道主要分布于Ⅴ-1、Ⅴ-5沉积期的洼槽区,中型河道分布于Ⅴ-2、Ⅴ-3沉积期的断阶根部,小型分支水系主要分布于较高部位;垂向上层序控制了河道演化,其中,大型河道主要发育于二级或三级层序底部,中型河道主要发育于四级层序底部和顶部,小型分支水系则发育于四级层序湖侵面附近。预测研究区Ⅴ-1期大型河道发育潜在有利砂体,这将有效指导后续开发部署和井位优化调整,并丰富对渤海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的认识。

    2025年07期 v.41;No.512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9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0 ]
  •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典型井平湖组微量元素古环境差异及控制因素

    张锡楠;王皖丽;黄启彰;

    结合地质背景,对研究区的烃源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对西湖凹陷平湖组烃源岩的形成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探讨不同沉积环境中平湖组烃源岩的发育特征,重点研究平湖组3个层段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与沉积发育时的古盐度、古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的对应关系,再结合有机碳含量与元素的关系,厘清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平湖组各层段多含煤,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为Ⅱ_2—Ⅲ型有机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平湖组中段烃源岩好于上段与下段;(2)水体特征为淡水-半咸水,存在局部海侵过程,受到震荡式水体变化影响,平湖组沉积时,总体表现为氧化-还原沉积环境,古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从早至晚逐渐向温暖湿润变化;(3)元素比值及有机碳含量分析表明,研究区烃源岩的发育主要受古气候与古生产力控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平湖组烃源岩的发育,较高的古生产力主导平湖组中段有机质的富集。

    2025年07期 v.41;No.512 7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7K]
    [下载次数:72 ] |[阅读次数:0 ]
  •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陡坡带构造分段差异性与油气成藏模式

    陈玲玲;肖张波;钟锴;易浩;张志伟;赵越;边利豪;

    陆丰13洼是珠一坳陷的主力富生烃洼陷之一,但商业性油气发现仅集中在洼陷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拓展陡坡带勘探新领域尤为迫切。基于研究区联片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解析,整体解剖了陆丰13洼陡坡带的构造样式,揭示了陡坡带的分段分期差异演化特征,进而将陡坡带划分为继承型、改造型和迁移型3种构造类型以及单断继承型、双断继承型、迁移型、滑脱改造型、底侵改造型和构造转换带6种构造样式。结合研究区主控洼断裂分段断裂活动性的定量分析,提出了针对复杂陡坡带“动中有静、陡中有缓”构造时空格架的研究思路,厘清了陡坡带各段的时空演化特征,从源头上探索了陡坡带古近系规模输砂部位的时空分布特征,最终优选了陡坡带的3个勘探有利区并预测了其油气成藏模式,上述认识将为陆丰13洼陡坡带的油气勘探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年07期 v.41;No.512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