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宁;徐振中;钟荣全;姜勇;赵军;张武;俞伟哲;
西湖凹陷大部分油气资源量集中在3 500 m之下的深层低孔渗储层中,前人对该区深层裂缝型“甜点”储层的研究相对较少。以中部洼陷带W构造为重点研究靶区,总结裂缝预测方法,研究深层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按裂缝成因类型划分,W构造深层低孔渗砂岩储层裂缝包括成岩缝、剪切缝和张裂缝。其中,成岩缝的发育受沉积层理与压力释放的共同控制;剪切缝受地层变形强弱的控制,主要发育于花港组地层变形较强的部位;张裂缝与地层上隆后产生的水平伸展应力有关。结合储层物性条件分析认为,深层裂缝发育是控制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储层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并结合单井岩芯及薄片综合分析,可有效预测裂缝的集中发育区,为深层裂缝型“甜点”储层的预测提供依据。
2024年10期 v.40;No.503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282 ] |[阅读次数:6 ] - 孙藏军;周军良;常涛;舒晓;吴小张;
利用岩芯、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及动态监测等资料,以渤海C区块东三段砂砾岩储层为靶区,开展沉积相、成岩相及孔隙结构相综合作用下的岩石物理相研究,并基于岩石物理相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研究区东三段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发育近岸水道、碎屑流、远岸水道和分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成岩相划分为泥/砂质杂基充填相、压实致密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碳酸盐胶结相。孔隙结构相划分为大孔粗喉、中孔中喉、大孔细—中喉和小孔细喉。选取储集层品质指数(RQI)值表征不同沉积相、成岩相及孔隙结构相对储层的影响,通过计算储集层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参数值,表征不同相的综合作用下对储层物性和产能的影响,并将研究区东三段岩石物理相划分为3类,对应Ⅰ—Ⅲ类储层。利用东三段生产井投产初期所获得的产出剖面测试资料,验证了通过岩石物理相静态参数划分储集层类别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注采优化调整及潜力调整井位优选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2024年10期 v.40;No.503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25 ] |[阅读次数:4 ] - 陈春峰;徐东浩;张银国;唐贤君;万延周;冯桢鸣;何新建;俞伟哲;
从分析岩芯资料和砂体平面展布着手,重新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H4、H5砂组的沉积相,创新提出了研究区花上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中南部发育规模性砂体。研究认为: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东部边缘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主导区,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为主,局部有少量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在研究区的中部及中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交互发育区,主要特征是在较短的沉积期内形成了三角洲平原相与三角洲前缘相交互沉积;在枯水期时,以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南部边缘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在丰水期时,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及少量浅湖相沉积。在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在研究区中南部发现了众多三角洲水道砂体及朵叶状砂体,这些砂体被钻井证实为油气藏。研究区的中南部仍然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这一认识已被最新探井所证实。
2024年10期 v.40;No.503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下载次数:353 ] |[阅读次数:3 ] - 刘娜娜;张培先;夏威;高全芳;汪凯明;周頔娜;
南川地区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2种沉积类型的页岩层系,以龙马溪组为代表的海相页岩气实现了商业开发,而对以龙潭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认识程度较低。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数据和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等资料,从沉积相、岩性组合、储集条件、矿物组分、可压性及含气性等方面,开展这2套页岩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套储层在以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1)龙潭组岩性复杂,发育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灰质页岩、灰岩及煤层,而龙马溪组主要以硅质页岩为主;(2)受岩性、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影响,龙潭组储集空间主要以微裂缝(粒缘缝和收缩缝)和无机孔为主,而龙马溪组主要以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为主;(3)龙潭组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47.6%),脆性矿物含量低(35.8%),杨氏模量低(32.3 GPa),泊松比高(0.3),塑性较强,可压性差于龙马溪组页岩;(4)龙潭组页岩含气量平均为2.2 m~3/t,吸附气占比54.5%,而龙马溪组页岩含气量平均为5.2 m~3/t,吸附气占比43.3%。通过2套页岩层系储层差异性分析,明确了龙潭组页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黏土矿物含量高、可压性差、吸附气占比高的特征。龙潭组谭一段页岩连续厚度大、含气量高、储集物性好,从整体性评价来看,是龙潭组的“甜点”段;但其黏土矿物含量也高,且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的耦合性较龙马溪组页岩差,建议优化压裂工艺,提高缝网改造体积和单井产量,实现勘探突破。
2024年10期 v.40;No.503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441 ] |[阅读次数:6 ] - 李宏宏;郝孝春;常伟;杨勇;王春伟;
孤北洼陷南斜坡东部砂体成因复杂,预测难度大,严重制约着该区油藏后续的勘探开发。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芯及分析化验等基础资料,开展了孤北洼陷南斜坡东部油藏地质特征研究,明确了沙三段主要沉积体系及特征,刻画了不同沉积成因的砂体展布,阐明了控藏要素耦合下的有利目标区。研究表明:孤北洼陷南斜坡东部沙三段不同部位砂体成因复杂,物源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的孤岛凸起及东北方向的长堤凸起,分别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相沉积,两者间为同期共生的滑塌沉积;优选均方根振幅、有效频宽、相位谱3类地震属性,应用分频RGB融合技术与测井信息对比验证,实现了不同沉积成因砂体的精细刻画,向北拓展了三角洲砂体的展布范围,发现了新的滑塌浊积砂体;通过将距离油源较近、砂体发育区、构造高部位及与断层的配置关系等4个控藏要素在平面上进行叠合,优选了新有利目标Z242井区,后期通过井位钻探证实了井区潜力较大,推动了孤北洼陷油藏的高效开发。该研究对三角洲相砂岩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年10期 v.40;No.503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181 ] |[阅读次数:2 ] - 王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类型多样,发育湖相、煤系及海相烃源岩,而钻遇该套烃源岩的探井较少。长期以来,对于该区天然气为原油裂解气还是干酪根裂解气、天然气是来源于恩平组煤系烃源岩还是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存在争议。针对该问题,以番禺低隆起及白云主洼东部地区气田为例,选取珠江口盆地东部浅水区钻遇的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以及浅水区和白云凹陷发现的不同成因类型原油,开展黄金管高温高压生成天然气模拟实验及产物分析,建立天然气成因判识图版,落实白云凹陷天然气成因并定量计算天然气混源比例。研究认为,白云凹陷的天然气为介于煤型气与油型气之间的混合成因气,且均为干酪根裂解气,未见原油裂解气的贡献。通过天然气混源比例计算认为,白云主洼北坡番禺低隆起气藏及白云主洼东部气藏的天然气主体源于文昌组烃源岩,贡献比例为68%~100%,而恩平组烃源岩所生成的干酪根裂解气对该区气藏天然气的最大贡献比例仅为32%。
2024年10期 v.40;No.503 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164 ] |[阅读次数:2 ] - 薛国庆;李达;程琳燕;彭旋;付强;李宁涛;
峡谷内砂泥比沉积充填速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峡谷的地貌特征。以琼东南盆地M区中央峡谷为例,基于1 000 km~2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区7个时期形成的峡谷类型并进行了划分。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模拟了在单物源和双物源条件下峡谷内不同砂泥比条件下充填过程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早期(T50—T30)形成的峡谷为限定性峡谷,晚期(T29_1—T29)形成的峡谷为非限定性峡谷。限定性峡谷内发育的水道弯曲能力较强,多期水道叠置作用明显,多发育水道复合体;而非限定性峡谷内发育的水道多以横向迁移为主,水道在开阔地带则会缓慢扩散形成朵体复合体。通过峡谷充填过程的模拟和研究提高了峡谷内沉积单元识别的准确性,为提高勘探目标区域的优选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10期 v.40;No.503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116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