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越;杨娇娇;李雪;王建强;曹珂;李昂;吕清;陈俊兵;韩国志;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全球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技术,开展CO_2地质封存(CCS)工作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分布众多发电厂、炼化厂等CO_2大排放源,对CO_2封存需求较高。为缓解地区CO_2排放压力,挖掘东部沿海地区周围具有封存潜力的中小型沉积盆地,在搜集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浙江省杭州湾南岸的长河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计算盆地封存潜力,并分析中小盆地封存试点意义。根据沉积盆地CO_2地质储存潜力评价方法,计算盆地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长河盆地具有较好的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盆地最具封存潜力的是古近系长河组二段(Ech~2)中的第一砂岩层和长河组一段(Ech~1)中的砂砾岩层,预期理论封存量为4.84亿t,有效封存量可以达到1 162.61万t。研究结果表明,开展中小沉积盆地CO_2地质封存工程试点,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沿海地区和企业碳排放压力,为海域碳封存积累技术和经验。
2024年08期 v.40;No.50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2K] [下载次数:277 ] |[阅读次数:0 ] - 李冉;李宏义;王雅宁;唐武;张尚锋;朱锐;
琼东南盆地作为中国重点含油气盆地,其勘探重点逐渐向盆内深水区拓展。作为盆内重要物源的松南地区,其构造地貌存在典型的坡控特点,与盆缘断控地区具有明显差异。海平面的周期性旋回变化,致使油气勘探过程中可能忽视早期局部物源存在,制约了松南地区规模性储集体的寻找工作。本文以物源的动态演化为核心,认为松南地区主要发育“动态多期型”和“动态淹没型”2大动态物源体系。前者在陵水组沉积时期实际成扇的有效供源面积呈递减趋势,于陵三段低位期、高位期及陵二段低位期形成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后者在陵三段低位域时期存在规模性局部物源,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松南地区动态物源体系受海平面旋回变化与构造地貌共同影响,隆起区整体呈现“早期供源成扇,晚期作为水下隆起控坝”的沉积规律。对动态物源体系“源-汇”要素的定量分析显示,源区规模、渠道深度及古水系组合样式是松南地区动态物源体系砂体沉积的主控因素,即低水位期规模性物源、高陡地形强下切沟道、平缓背景下多级复合古水系,有利于汇水区规模性扇体发育。
2024年08期 v.40;No.501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1K] [下载次数:228 ] |[阅读次数:0 ] - 刘润;李志强;朱道恒;胡鹏鹏;孙琰;曾春华;
台风后海滩恢复初期的床面变化是海滩演变机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利用2021年8月17—22日现场观测获取的海陵岛金沙滩碎波带床面高度和波浪、潮汐数据,分析不同潮汐周期和波况下的床面高度变化特征,并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床面高度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风暴后海滩恢复期的波浪以卷破波为主,在较低潮位与强浪耦合下海滩迅速恢复,而在较高潮位与弱浪耦合下海滩恢复有限;(2)床面高度在“最高潮”时减小,在“次高潮”时增加,“次高潮”期间床面高度的周期变化更显著;(3)床面高程变化受多种水动力参数共同影响,观测点位置不同对潮位变化和波浪作用力反映不同,观测点位于外碎波带,床面高程受深水波高影响较大,在碎波带内受碎波带的波浪、潮位高低以及破碎类型影响较大。
2024年08期 v.40;No.501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165 ] |[阅读次数:0 ] - 张耀文;李海君;赵倩;贾进军;王贺;
为了揭示兴城滨海平原区海水入侵过程中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化规律和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在兴城河曹庄镇段至烟台河沙后所镇段内采集了44个地下水样本和1个海水样本,测定其水化学成分及氢氧同位素,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兴城典型海水入侵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结果表明:(1)区内地下水化学场呈明显的水平分带性,水质由内陆到滨海依次为淡水、微咸水-咸水,地下淡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HCO_3·ClCa以及SO_4-Ca型等,微咸水及咸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或Cl-Ca型;(2)区内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淡水主要受控于溶滤作用,而微咸水因受到蒸发作用及混合作用影响,造成氧漂移;(3)微咸水以Cl~-组分为代表的海水与淡水混合比例为0.45%~3.46%,咸水的混合比例约为15.85%,微咸水、咸水的形成为混合作用、蒸发浓缩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等共同影响所致。
2024年08期 v.40;No.501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280 ] |[阅读次数:0 ] - 项立辉;王艳芬;姜辞冬;刘强;李伟欣;
基于2015年江苏中部潮间带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测试分析结果和以往资料,探讨了Cu、Pb、Zn、Cr、Cd、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系数对该区重金属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差较大,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Cr>Zn>Cu>Pb>As>Cd>Hg,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区呈点状或片状分布。沉积物质量符合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所有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可能效应水平(PEL),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风险。元素相关性分析、地累积指数、富集系数和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u、Pb和Zn元素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或自然风化作用,未污染、未富集;Cr元素含量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部分站位轻度污染和轻度富集;Cd、As和Hg元素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较为富集,污染程度较重。
2024年08期 v.40;No.501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640 ] |[阅读次数:0 ] - 朱文谨;胡顺秋;孙国昌;谭一杰;
江苏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潮滩盐沼受人为干扰和开发因素的影响较小,主要受海洋动力(波浪、潮流、海平面)和生物自然生长因素的影响。针对核心区潮滩盐沼区域,以1984—2021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为数据来源,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阈值分割、大津算法、非监督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分析了近40年来盐沼湿地前缘、湿地面积及研究区景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84—2006年,盐沼前缘呈现全面向海推进的趋势;2008年盐沼前缘开始呈现“南北淤积,中部侵蚀”的变化趋势;2014—2021年,核心区盐沼前缘中部趋于稳定。(2)研究区景观区域主要包括互花米草、碱蓬、芦苇以及养殖池区。互花米草面积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碱蓬面积先增加后减少;芦苇面积受碱蓬和互花米草的影响,呈先减少后增加态势;受政策影响,养殖池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直至消失。(3)研究区湿地面积与互花米草面积变化趋势一致。1984—2021年,盐沼前缘不断向海推进,核心区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直到2014年增加速率有所减缓。
2024年08期 v.40;No.501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下载次数:396 ] |[阅读次数:0 ] - 崔浩楠;吴能友;谈明轩;黄诚;龙军桥;颜历;胡旋;邢子浩;邢景峰;郭泽俊;李央;
地质环境的稳定是支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三亚崖州湾海域地层地震相和沉积相进行研究,对该地区的演化过程及未来演化趋势具有科学意义。根据二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将崖州湾海域地层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A、SQB、SQC。在SQA和SQB层序内部以最大海侵面为界划分了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C层序还未发育完全,只存在海侵体系域。在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反射地震相、下凹状地震相和前积反射地震相3种地震相类型。根据地震相展布特征,认为崖州湾海域沉积地层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海及浅海3种沉积相类型。上新世以来随着海平面的升降、气候变化及受其影响的物源供给水平变化,研究区由浅海相过渡到三角洲相,最后到现在的滨海相。
2024年08期 v.40;No.501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下载次数:181 ] |[阅读次数:0 ] - 刘江;刘晓晖;魏赟;毛云新;陈易周;代勇;
西湖凹陷N气田目前已基本实现拖缆三维地震资料的全覆盖,但因其采集方位角窄,不能全方位地获得地下波场信息,导致对复杂断裂成像存在偏差,不能满足油气田精细勘探开发的要求。宽方位地震资料对陡倾角及复杂构造成像较常规窄方位地震资料有明显改善效果,但其成本高昂,施工难度大。基于此,在西湖凹陷西斜坡部署了与原窄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方向垂直的宽频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经过应用系列地震资料融合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品质,成像效果显著改善。结果显示:(1)通过应用主、辅船三维鬼波压制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剖面更加自然;(2)通过应用新老数据匹配处理技术,充分挖掘现有地震资料的潜力,获取的匹配处理后的地震资料标定效果更好,相关系数更高,同相轴连续性更好,能量更聚焦;(3)通过基于多信息迭代的精细速度建模技术,可以得到更加接近地下实际的速度模型,有效提高了深度预测精度;(4)通过曲波域变换分解、高频信息差值等曲波域叠后拓频技术,拓宽了地震资料的频带,拓频后的资料与实钻井结果吻合良好,提高了地震层位标定精度。实钻验证表明:应用地震资料融合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使深度预测更加准确,同时,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储层预测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对后续开发井的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4年08期 v.40;No.501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0K] [下载次数:135 ] |[阅读次数:0 ] - 赵敏;张春灌;袁炳强;张冕;韩梅;周磊;
为了深入研究北极地区格陵兰-冰岛-法罗脊及邻区的重磁场及构造特征,系统分析与整理了全球重力数据库V29数据、船测重力异常数据、全球地磁异常网格第3版数据以及航空磁测数据。利用变纬度化磁极方法得到磁力化极异常,进而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方法进行位场边缘识别,基于滑动平均法计算自由空间重力和磁力化极局部异常。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格陵兰-冰岛-法罗脊及邻区的区域断裂构造格架,识别了7组主要断裂。这7组断裂在控制隆坳格架、基底结构与性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主要断裂,划分了格陵兰板块、Kolbeinsey脊、扬马延微陆块、东扬马延深海盆地、格陵兰-冰岛-法罗复杂构造带、Rekjanes脊、Aegir脊和法罗-梅恩兰构造带共8个构造单元,为北极地区的地质勘探提供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
2024年08期 v.40;No.501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12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