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前沿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研究论文

  • 2010—2020年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变化

    付淑清;杨龙;唐光良;钟霆堃;宗永强;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Pb等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2020年所取沉积物中Cd、Cr、Cu、Zn和Pb的平均含量都比2010年样本的含量显著降低,V和Ni的变化甚微,Co的含量则明显上升。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也反映出2020年沉积物中Cd、Cu、Pb、Zn以及Cr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总体上较10年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仍有超过50%的样本中Cd呈现中度—显著富集。V和Ni在2个时期的沉积物中均为轻微富集或基本无富集,但2020年属轻微富集的比例相比2010年有所增加。Co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较2010年加剧,但尚属轻微级。空间上看,伶仃洋4大口门水道,尤其是洪奇沥和蕉门水道,仍为珠江口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其中,Cd依然是富集程度最高、受人为影响最大且潜在生态风险最强的重金属,其次是Cu和Pb。

    2024年05期 v.40;No.49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145 ] |[阅读次数:0 ]
  • 海南岛北部海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输运趋势

    曾维特;张东强;刘兵;杨永鹏;张航飞;吴多誉;王晓林;

    对海南岛北部海湾(海口湾、铺前湾、木兰湾和东寨港)192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基于粒级组分划分沉积物类型,利用Flemming三角图式法进行沉积动力分区,采用二维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分析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包括砾、砂质砾、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其中,砂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粉砂质砂,沉积物粒度由南往北依次呈“细—粗”旋回式变化,近岸和口门外砂体分选性较好,东寨港内湾和琼州海峡中部沉积物分选性差。研究区整体以偏高能环境为主,物质输运方式包括河流输沙、海岸侵蚀、沿岸输沙和底床剥蚀,其中,北部海峡潮余流作用强劲,表层沉积物存在EW向输运趋势;海湾中部受波浪和潮流的共同影响,于白沙浅滩处(如意人工岛)形成一个沉积汇聚中心;河口区受波浪、径流和潮流季节交替性作用控制,洪季时口门形成的堆积沙体,在NE向浪和W向沿岸流的侵蚀搬运作用下,向西输运至海口湾;近岸区主要受波浪改造作用影响,其中,铺前湾和木兰湾海域沉积物由海向岸搬运,趋势与波浪和涨潮流作用方向一致;东寨港水动力条件较弱,沉积物无明显输运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了本区海湾现代沉积特征及陆海交互作用,可为海岸侵蚀防护、航道安全保障和海洋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05期 v.40;No.498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3K]
    [下载次数:302 ] |[阅读次数:0 ]
  • 威海市东部滨海新城海域海砂资源分布及特征

    王玉莲;韩忠;李浩;李恒猛;陈丽洁;

    对威海东部滨海新城海域海底底质样品、浅地层剖面、地质钻探、多波束测量等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区海砂资源的类型、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海砂资源主要分布于鸡鸣岛和苍家岛潮沟附近,均为埋藏砂矿,以粉砂和细砂为主,含泥量较高,可用作回填用砂。研究区埋藏砂矿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成因类型主要有古冲积、残留和海积等类型。

    2024年05期 v.40;No.498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9K]
    [下载次数:95 ] |[阅读次数:0 ]
  • 海南文昌清澜湾红树林潮沟地下水溶解碳通量的潮汐动态

    张越;朱虹霓;王一清;ALYAA Zidan;崔振昂;吴自军;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陆地溶解碳向海洋输送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清澜湾潮沟为研究对象,以盐度为保守参数计算淡水SGD的占比为2.5%~22.7%,平均为13.0%;SGD净流量为0.86×105 m3/d。基于地下水溶解碳浓度,计算出该潮沟输出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有机碳(DOC)通量分别为5.78×105和0.10×105 mol/d。其中,DIC是潮沟溶解碳输送的主要形式,占总溶解碳的98.3%。低潮时,DOC的49%来源于红树林植物碎屑,51%来源于SGD;DIC的78%来源于SGD,22%来源于红树林沉积物有机质。高潮时,DOC的44%来源于被污染的海水,56%来源于红树林植物碎屑;DIC的65%来源于海水,35%来源于孔隙水交换。红树林潮沟SGD向清澜湾输送了大量的溶解碳,其对近海水体碳酸盐平衡体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2024年05期 v.40;No.498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241 ] |[阅读次数:0 ]
  • 围填海工程对三门湾纳潮量和水交换的影响

    韩慧慧;高飞;丁咚;马乐;

    以浙江省三门湾为研究区域,基于MIKE21水动力模型模拟了三门湾及附近海域2000、2009和2019年的水动力特征,分析探讨围填海工程对三门湾纳潮量及水交换能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2000、2009和2019年的最大纳潮量分别为5.06×10~9、4.95×109和4.85×10~9 m~3,最小纳潮量分别为1.92×10~9、1.90×10~9和1.80×10~9 m~3,平均纳潮量分别为3.55×109、3.39×10~9和3.21×10~9 m~3。围填海工程致使2000—2009、2009—2019年平均纳潮量分别减小了4.51%和5.31%;通过保守物质浓度扩散来定量分析三门湾的水交换能力,得到2000年半交换周期介于21~27 d,2009年半交换周期介于23~29 d,2019年半交换周期介于23~30 d。湾内保守物质浓度减少90%的时间周期分别为2000年58 d,2009年延长了7 d达到65 d,2019年继续延长至69 d。三门湾的围填海工程削弱了湾内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交换能力,可进一步影响泥沙输运和水质环境。

    2024年05期 v.40;No.498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8K]
    [下载次数:171 ] |[阅读次数:0 ]
  •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LW21-A井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成因

    朱俊章;黄玉平;陈聪;翟普强;张志琳;韩晋阳;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珠四坳陷仅LW21-A井有油气发现,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地特征分子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揭示了所钻遇烃源岩的类型和发现油气的成因。该钻井揭示,文昌组和恩平组发育海相(海侵)泥岩和微咸水浅湖相(近海湖盆)泥岩;LW21构造气藏中存在海相(海侵)和湖相2类凝析油;LW21构造气藏中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O_2,属于CO_2气藏,含一定量烷烃气;CO_2主要是无机幔源型成因气,烷烃气主要是油型气与海相生物气的混合型干气。这一认识对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珠四坳陷带的进一步评价和勘探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5期 v.40;No.498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下载次数:161 ] |[阅读次数:0 ]
  • 黄河口凹陷东次洼天然气成因及油气成藏模式

    高雁飞;杨海风;王德英;王航;黄振;

    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为渤海湾盆地南部典型边缘凹陷,由于盆浅洼小,烃源岩规模有限且成熟度较低,不具备大规模供气条件,但远离烃源灶却发现大量天然气藏。以20余口钻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数据等资料,对研究区天然气成因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明确天然气横向运移机理,厘清油气差异分布的主控因素,建立油气差异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气成因为次生改造,主要来自于油藏的降解气;受区域盖层差异封盖、广布式砂体和油气流体势能的共同控制,天然气沿明化镇组上段底部盖层向构造高部位稳定聚集,表现为小洼差异供烃、脊-断联合控运、区域盖层控保的油气差异成藏特征;天然气藏作为油藏降解的产物,可估算构造低部位残留稠油藏的规模,进而指导后期油气勘探,对具备类似地质背景的盆缘洼陷勘探也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2024年05期 v.40;No.498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213 ] |[阅读次数:0 ]
  • 珠江口盆地AD15洼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下的油气运聚模式

    吴浩武;黄峰;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区,其中,AD15洼是重要的富生烃洼陷。但由于对复式油气藏认识有限,AD15洼未取得重大勘探进展。本文基于“源-汇-聚”的评价思路,针对AD15洼北部缓坡带,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资料及地化资料,开展了深入系统的油气运聚模式研究,得到以下认识:边界断裂差异演化控制了AD15富烃洼陷的形成,裂陷高峰期强烈断裂活动促使AD南部形成“连片湖盆”,沉降速率大,湖盆广而深,文昌组文四段、文三段时期大规模发育生烃潜力大的中深湖优质烃源岩。继承型流体运移构造脊控制油气主运聚方向,早、晚期断裂纵向差异性疏导与侧向砂体耦合组建了油气的接替立体输导模式。区域盖层控制下,油气沿构造脊高孔渗储层高效汇聚,则构建了AD15洼缓坡带“断-盖-脊”联控的油气长距离运聚成藏模式。上述研究对于研究区进一步深化油气勘探获取新的突破,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2024年05期 v.40;No.498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5K]
    [下载次数:83 ] |[阅读次数:0 ]
  •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白垩系Napo组LU亚段沉积模式

    韩立杨;孙雨;张克鑫;闫百泉;张超前;杨国庆;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北部白垩系Napo组LU亚段地层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由于目前对LU亚段地层沉积模式认识不清晰,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区进一步勘探开发。依据LU亚段岩芯观察、测井、成熟度分析以及镜下薄片等资料,通过岩芯岩性、结构等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遗迹化石、沉积韵律等沉积学特征,以及测井相标志认为,研究区LU亚段地层发育于潮汐作用为主的海陆过渡环境,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潮控河口湾与陆棚之间存在过渡带沉积,形成了潮控河口湾-过渡带-陆棚沉积体系,识别出潮汐水道、潮汐砂坝、砂坪、海绿石砂席、混合坪、陆棚泥和灰质滩共7种沉积微相,其中,优势储层相带为潮汐水道和潮汐砂坝,砂坪次之。建立研究区潮控河口湾-过渡带-陆棚沉积模式,以期对Oriente盆地白垩系Napo组油气勘探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2024年05期 v.40;No.498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2K]
    [下载次数:14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保边滤波的断层似然属性在西湖凹陷复杂断裂识别中的应用

    秦德文;刘庆文;李琴;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N构造区油气资源富集,但地质活动频繁,断层期次、交切关系复杂,同时,靶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目的层段反射杂乱,进一步影响断层精细刻画。本文利用非线性各向异性保边滤波方法去噪,克服传统线性滤波对断层边缘破坏问题,兼顾噪音压制与边界信息保护;通过对每个样点进行断层倾向和倾角扫描,依次计算相似系数和似然属性,选取最大的似然属性值作为最终结果,该方法较传统相干算法可更精细表征断层。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联合非线性各向异性保边滤波去噪与断层似然属性方法能够更好地压制随机噪音、保护断层边界信息,断层刻画精度更高,较好地落实了N构造区复杂断裂幕次精细刻画。

    2024年05期 v.40;No.498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7K]
    [下载次数:10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