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迪;戴黎明;吴昊明;张参;李法坤;董昊;王亮亮;
印支运动为现今渤海海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导致渤海海域内部发育3个主要逆冲带。渤海基底内部的先存断层与滑脱层在此过程中可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如何影响渤海海域印支期的构造变形与分带特征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地震剖面数据,结合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代码LaMEM对渤海海域印支期的构造变形展开了详细研究。模拟结果揭示,在先存断层存在的条件下,当基底内部无滑脱层或未呈阶梯式在渤海海域分布时,渤海海域内部不会形成相应的逆冲中心;而当基底内部的滑脱层呈阶梯状分布在渤海海域西南部、渤中坳陷以及辽东坳陷3个区域时,应力通过滑脱层在基底内部进行传导,使海域形成了3个逆冲中心,并导致渤海内部大规模的逆冲断层与褶皱变形的发育,与地震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证实,基底内部的先存断层与滑脱层是控制渤海海域构造分带性及构造变形特征的重要因素。同时,多逆冲中心演化模式也为解释现今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2024年03期 v.40;No.496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4K] [下载次数:187 ] |[阅读次数:1 ] - 陈晓辉;李日辉;温珍河;付军;徐晓达;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以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域依据地质环境稳定性可划分为差等、较差、中等、较好、优等5级,大部分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总体较好,地质环境稳定性较差的海域占比10.00%,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不稳定环境地质因素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及与潮流相关的环境地质因素较为集中,危险性较大。研究结果对渤海海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定量评价方法可为中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借鉴。
2024年03期 v.40;No.496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236 ] |[阅读次数:0 ] - 郝冉冉;吴智平;王永诗;武群虎;王蛟;
通过三维地震、岩芯、测井、录井资料,以“源-沟-汇”思想为指导,分析了埕北凹陷沙河街组构造断裂体系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特征,梳理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发育类型与时空展布。研究表明,沙河街组沉积期埕北断层、埕子口断层具有典型幕式构造演化特征。沙三段沉积期表现为强烈断陷幕,埕北断层活动强烈,陡坡带沿大型古沟谷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西斜坡沿断槽型沟谷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沙二—沙一段沉积期为走滑改造断陷幕,埕北断层活动明显减弱,埕子口断层活动相对较强,陡坡带和西斜坡沿物源通道均继承性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勘探实践验证了砂体发育区为构造-沉积响应的结果,为研究区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2024年03期 v.40;No.496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292 ] |[阅读次数:0 ] - 岳军培;黄晓波;王飞龙;江涛;赵婧;程鑫;
为研究环渤中凹陷挥发性原油特征、成藏主控因素和有利区带,利用原油族组分、原油物性、PVT高压物性实验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渤中凹陷及围区多个油田和含油气构造的原油组分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渤中凹陷挥发性原油“五高三低”的特征以及各特征的数值范围。基于多组分相态变化的机理分析认为,渤中凹陷易于发育挥发性原油油藏的主控条件有3个:(1)优质烃源岩经过较高的热演化能够为挥发性原油提供轻质烃类组分;(2)渤中凹陷埋深较大,高温高压能够满足挥发性原油赋存的条件;(3)渤中凹陷快速沉降形成的区域泥岩盖层是挥发性原油能够保存的有利条件。基于渤中凹陷的温压梯度,推测渤中凹陷及围区埋深在2.5~4.3 km且有区域泥岩封盖的地层中易于发现挥发性油藏。
2024年03期 v.40;No.496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152 ] |[阅读次数:0 ] - 李振升;蔡嵩;靳瑶瑶;许新明;梁杰;
番禺低隆起的油气勘探潜力受新生代断裂体系控制,目前对其断裂特征和演化过程的研究较为匮乏。利用覆盖番禺低隆起的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结构特征、断裂平面展布、断裂剖面变形样式等进行分析;定量计算了新生代以来各洼陷边界断裂的活动速率,划分了断裂活动期次;对研究区新生代演化过程进行了复原,分析了不同时期断裂发育的动力学成因。结果表明:番禺低隆起各洼陷均为“南断北超”结构,控洼断裂沿走向的不连续导致洼陷具有多个沉积中心;控洼断裂新生代活动可划分为初始裂陷期、加速裂陷期、裂后拗陷期、构造复活期和构造平静期;其中,文昌组沉积期和韩江组下段沉积期为断层活动的两大高峰期;番禺低隆起新生代断裂的发育受到基底先存断裂的严格控制,断裂走向自深到浅发生顺时针偏转,与南海区域应力场的偏转密切相关。裂陷期断裂活动强烈,使得番禺低隆起具备发育优质烃源岩的潜力。
2024年03期 v.40;No.496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5K] [下载次数:299 ] |[阅读次数:0 ] - 赵元楷;李茂田;曾剑威;陈静;刘晓强;姚慧锟;刘演;樊春;谭子杰;张雯彦;彭旦;
潮滩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一直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温盐深(CTD)、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对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及动力变化进行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发现,潮周期内,潮滩冲淤呈现涨潮初期冲刷-落潮末期淤积-中间时段稳定的特征,涨潮初期水深<1 m的30 min内平均冲刷4.05 mm,落潮末期水深<1 m的30 min内平均淤积3.72 mm,中间时段动态稳定;大小潮周期内,呈现中潮到小潮平均淤积3.4 mm,小潮到大潮平均冲刷8.2 mm的特征。通过流速、紊动能、水深、悬沙浓度等因子与冲淤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潮周期内,流速和紊动能的增减决定涨潮初期冲刷和落潮末期淤积的变化;大小潮周期内,涨潮冲刷大于落潮淤积的特性决定了大潮到小潮阶段的冲刷,涨潮冲刷小于落潮淤积决定了小潮到大潮阶段的淤积。涨落潮周期和大小潮潮周期的冲淤机制为潮滩动力地貌和动力沉积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24年03期 v.40;No.49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192 ] |[阅读次数:0 ] - 李梅娜;刘晓凤;印萍;曹珂;陈小英;
分析LUCC(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三门湾海岸带为研究区,以1987—2020年6期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和RS技术,利用定量分析法、土地转移矩阵模型对三门湾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耕地和水产养殖用地是三门湾海岸带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和城镇化导致建设用地和水产养殖面积增加,土地利用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滩涂向水产养殖用地转移的趋势。(2)在土地利用结构性质转变影响下,近30年来三门湾近岸水体营养盐含量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近20年来近岸综合潜在生态指数由16.47升至21.18;人类活动对三门湾海岸带近岸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024年03期 v.40;No.496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304 ] |[阅读次数:0 ] - 常新月;高茂生;罗锡明;孙启明;刘震林;侯国华;
莱州湾沿岸是中国海(咸)水入侵典型区域之一,受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地下含水系统。为探究其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对比分析白浪河地区内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分区的水化学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内陆的咸水主要由淡水/卤水混合形成,滨海的咸水主要由淡水/海水混合形成。现存卤水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淡水的混入,水岩相互作用和阳离子交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卤水的水化学组成。矿物饱和指数结果表明,不同分区的地下水体中,方解石和白云石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岩盐均未达到饱和状态,石膏仅在卤水中达到饱和状态。从陆到海,地下水系统中发生的阳离子交换过程不同,淡水区和微咸水区浅层的地下水主要是水中的Ca~(2+)与含水介质吸附的Na~+交换,而其他分区的阳离子交换过程与之相反。
2024年03期 v.40;No.496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235 ] |[阅读次数:0 ] - 高顺莉;
近海平缆三维地震资料的宽频高精度处理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尚缺少专门分析论述。以东海西湖凹陷西斜坡深层精细岩性勘探为目标,通过发展波动方程延拓迭代减法去除鬼波、叠前综合多域去噪、浅水区组合去多次波,以及基于目标体的精细速度建模和偏移成像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及效果分析,建立了海上平缆三维地震资料的宽频高精度处理技术流程,并将其应用于西湖凹陷西斜坡实际资料处理中,实现高分辨率宽频保幅高精度地震处理。利用宽频资料开展深层岩性油气藏的精细描述,有效实现了油气田增储扩边和深层优质岩性气田新发现,以助力海上深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
2024年03期 v.40;No.496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次数:172 ] |[阅读次数:0 ] - 李金洋;张建兴;王冰;杜梦迪;张毅涵;阳凡林;栾振东;
地形复杂度指数是描述地形变化程度的综合指标,本文基于南海陆坡北港隆起区的水深网格数据,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建立计算海底地形复杂度的模型,融合研究区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和高程变异系数4种地形因子,分析研究区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复杂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大小为19×19网格,最佳统计窗口面积为1.768 9 km2;研究区北部及南部区域地形平坦,地形复杂程度较低,复杂度指数<2.35;中部区域存在规模不同的峡谷,地形复杂程度较高,复杂度指数平均>3.37,其中,中部偏东区域因海底峡谷最为发育,地形复杂度指数可达7.77。研究区地形复杂度的定量分析结果与海蚀作用的强弱程度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这对系统开展南海海底峡谷形态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维护海洋工程设施安全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4年03期 v.40;No.496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22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