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前沿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 洋中脊—地幔柱、地幔柱—海沟与海沟—洋中脊相互作用

    李三忠,侯方辉,吕海青,郭晓玉,金宠,刘保华

    由热点假说的提出发展到静态地幔柱学说和动态地幔柱模式,到现在研究较多的大型火成岩省、脊—柱相互作用和脊—沟相互作用,海底构造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柱—脊相互作用可导致洋中脊的分段、跃迁与石化过程,反之,洋中脊的变化也可导致地幔柱的形态与直径等发生变化。洋中脊与地幔柱相遇可以出现不同的柱—脊相互作用。地幔柱除可以出现在离散型板块边缘外,还可以随板块迁移进入俯冲带,并出现柱—沟相互作用。地幔柱在俯冲带出现的位置不同,因而其对俯冲过程的影响和作用效果也相应不同,目前提出了6种地幔柱与海沟或俯冲带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脊—柱相互作用和脊—沟相互作用对传统的板块俯冲作用过程是个重要突破。

    2004年11期 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33 ] |[阅读次数:0 ]
  • 活动大陆边缘的板片窗构造

    李三忠,郭晓玉,侯方辉,吕海青,金宠,刘保华

    正俯冲的洋中脊的持续扩张作用将会使该洋中脊两侧的洋壳板片之间形成一个持续加宽的间隙,这个间隙称为板片窗。板片窗往往形成于小于10Ma左右具浮力的大洋岩石圈俯冲时期。板片窗形态依赖于3个主要因素:板块的相对运动、俯冲前的洋脊—转换断层组合样式、俯冲角度。影响板片窗形态的次要因素还有热侵蚀、相变等因素。在板片窗出现的活动大陆边缘,软流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发生独特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最为活跃的地带。由于该地带的洋底消减往往与生长轴呈一定角度相交,不仅引起盆地的不对称消减,而且使得板片窗之上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明显不同于洋中脊平行于俯冲带的消减作用产生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

    2004年11期 6-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348 ] |[阅读次数:0 ]
  • 洋中脊分段性及其拓展和叠接机制

    李三忠,郭晓玉,侯方辉,吕海青,郝德峰,刘保华

    各种扩张速率下的洋中脊被转换断层和非转换断层分成许多段(长10到100km不等),而且这种岩浆活动和构造的分段特性在大西洋中脊表现特别明显。洋脊分段特征可以划分为4级。其中,转换断层是1级间断,其错断洋脊距离大于30km,其长度可达1000km左右,存在寿命可达10Ma。相邻转换断层之间的距离间隔也与扩张速率有关:扩张速率最慢处的距离间隔小于200km,中速—快速扩张脊为600~1000km,扩张速率大于140mm a的脊段上未发现转换断层,总体上转换断层间距随扩张速率而增加。叠接拓展中心、斜向剪切带、火山间隔和横向断错等分别为2~4级间断,出现在两条转换断层之间,使洋中脊错断距离逐渐减少。2~4级区段的洋中脊长度也越来越小,存在的寿命也越来越短,直至4级区段的洋中脊长度一般小于10km,存在寿命为102~104a。这种分段性无论在超快速、快速、中速、慢速扩张脊,还是超慢速扩张脊都存在,其分段机制都与洋中脊拓展、叠接、跃迁(或废弃)、死亡过程密切相关,而拓展、叠接过程又受多种动力要素控制。正是洋中脊分段的动力机制控制了中央裂谷的存在与否。

    2004年11期 19-2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55 ] |[阅读次数:0 ]
  • 板块三节点

    李三忠,吕海青,侯方辉,郭晓玉,金宠,刘保华

    三条板块边界常相交于一点,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联接合点(简称三联点,或称三节点)。三联点相接的3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或剪切型的边界,它们的组合类型比较复杂,而且稳定性不同,这对精细研究海底构造格局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三节点的稳定性取决于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一个空间位置稳定的三节点不一定在演化期间其构造活动性是稳定的或空间位置永远不变,一个不稳定的三节点必然发展到稳定的三节点。文中系统分析了海沟、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的16种组合的几何学和相关三节点的稳定性。

    2004年11期 29-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47 ] |[阅读次数:0 ]
  • 庆祝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成立20周年

    2004年1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