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拾金;张一鸣;王致辉;胡鹏;董超;李薇;
为探究浙江朱家尖东南沙滩群的地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开展了6次沙滩剖面地形观测。结果显示,在人为补沙前,各沙滩地形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秋台风季后至冬季结束,沙滩中上部显著淤积,最大淤积高度达0.97 m,沙滩顶部及底部轻微侵蚀,侵蚀深度基本<0.3 m,东沙北部及南沙南部剖面形成明显滩肩;春季始至夏秋台风季前,沙滩中部侵蚀,最大侵蚀深度约0.8 m,上部和下部淤积,淤积高度<0.5 m;夏秋台风季内,各沙滩中上部剧烈侵蚀,最大侵蚀深度超过1.0 m,下部淤积,最大淤积高度约为0.45 m,剖面坡度减小,形成典型的风暴型剖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东沙南部和南沙北部年际地形变化较强,存在侵蚀风险,局部侵蚀深度超过1.0 m;千沙、里沙和青沙地形变化介于-0.6~0.4 m,整体处于动态平衡。此外,沙滩的冲淤过程受波浪和潮流共同控制,地貌条件和人类活动进一步影响各个沙滩的地形演变。其中,东沙受到两侧岬角的遮蔽作用更弱,水动力作用更强,地形冲淤变化相对更剧烈。人类活动可能是引起东沙和南沙侵蚀风险的重要原因,科学规划人工护岸修建对于维持沙滩自然动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2025年08期 v.41;No.513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10 ] |[阅读次数:0 ] - 贾云霞;王钊;庞红丽;
生物礁作为一种重要的碳酸盐沉积类型,记录了地球表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目前,生物礁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态学、沉积学和礁体的微相分析等领域,而对于陆源输入等古环境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南沙群岛美济礁的生物礁钻孔(南科1井)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钻孔的碳氧同位素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水溶性元素(Sr、Li)含量与矿物组成呈现同步变化,指示以上元素受到了成岩作用的改造,因此难以准确反映原始的古海水信息。相比之下,水不溶性元素(Zr、Hf、稀土元素)含量与δ_(18)O变化的相关性较差,指示以上元素未受到成岩作用的显著改造,能够反映陆源输入变化。在约23~17 Ma阶段,Zr、Hf和稀土元素含量较低,约17 Ma以来明显增加。通过与南海地区已有的古环境记录对比发现,约17 Ma之后陆源物质的增加主要受控于区域范围内的河流输入总量,而并非单一流域(如湄公河、珠江、红河)造成的影响。此外,黄土高原地区的粉尘通量对于海水性质的影响较小。
2025年08期 v.41;No.513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0 ] - 叶蓉;邓玄;鲁瑞彬;付晓树;刘娜;何幼斌;李华;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新近系珠江组是重要的含油层系,目前缺乏对琼海凸起珠江组滨浅海环境沉积特征的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地区进一步勘探。现以沉积学为指导,充分利用岩芯、钻测井及地震等分析测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琼海凸起东部倾没端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一段研究区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滨岸沉积和浅海沉积,可进一步分为临滨砂坝沉积、临滨砂坝侧缘沉积、临滨泥沉积、滨外砂坝沉积、滨外砂坝侧缘沉积和浅海泥沉积;(2)研究区中部发育临滨砂坝沉积、临滨砂坝侧缘沉积、滨外砂坝沉积和滨外砂坝侧缘沉积,砂坝侧缘围绕在砂坝周缘沉积,整体呈NE—SW向展布,平行于岸线分布;(3)自下而上,依次由滨岸沉积向浅海沉积过渡,西南部和东北部砂体连续叠置,西南部砂坝厚度逐渐增大,中部和东北部砂坝厚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4)主控因素包括古地貌、海平面升降、物源、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古地貌影响着沉积环境,相对海平面控制着相带的类型,物源的供给决定砂坝规模的大小,波浪和海流控制着砂体的形态。
2025年08期 v.41;No.513 2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5K] [下载次数:266 ] |[阅读次数:0 ] - 赵兴;李磊;薛国庆;张忠坡;袁晓婷;柴亚伟;杨潘;徐勇;
浅海浊流沉积体系控制下X气田浊积砂体沉积特征复杂、空间展布不清,制约着油气资源的开发。基于测井、岩芯、三维地震等资料,联合分频RGB属性融合技术与FCM聚类算法开展浊积砂体精细表征,取得以下3点认识:(1)研究区浊积砂体表现出强振幅高连续性的地震反射特征,15、35、55 Hz分频地震属性切片的RGB融合效果与浊积砂体的空间展布响应程度最佳,砂体预测厚度与实际钻遇砂体厚度较为吻合,相关系数R_2约为0.94;(2)FCM算法能够完成优选地震属性的有效聚类,依据5个聚类组的平面特征,初步划分出3类浊积砂体;(3)研究区泥质沉积背景上发育带状侧积体、环状侧积体、水道堤岸、水道-分支水道、近端朵体、远端朵体6类沉积单元,预测环状、带状侧积体、远端朵体为有利砂体。
2025年08期 v.41;No.513 4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3K] [下载次数:264 ] |[阅读次数:0 ] - 陈绵培;谈明轩;任培罡;张福榕;吴峰;张鹏辉;崔浩楠;
高精度层序的精确识别与划分能为研究陆相湖盆强烈断陷期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及古气候变化提供框架约束。本研究以北部湾盆地涠洲探区流沙港组流二段为例,依托三维地震与钻井资料,结合地震层序、钻井层序及旋回地层学方法,从低频向高频层序拓展,以实现对陆相湖盆强烈断陷期地层的高精度层序划分,并建立天文年代标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流二段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为层序SQ1—SQ3)。天文旋回分析表明,流二段沉积持续时间为12.15 Ma;其中,层序SQ1、SQ2和SQ3的沉积持续时间分别为3.24、6.48和2.43 Ma。根据天文旋回发育特征,结合测井小波变换分析,分别在层序SQ1内部识别出8个四级层序、33个五级层序,层序SQ2内部识别出16个四级层序、66个五级层序,层序SQ3内部识别出6个四级层序、23个五级层序。四级与五级层序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0.405和0.1 Ma。长轨道周期信号分别在MTM频谱分析、演化频谱分析上表现出不同的置信度及信号强度,推测构造活动是断陷盆地低频层序发育的主导因素。层序SQ1高位体系域发育湖底扇,大致形成于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晚期,推测该套湖底扇的发育受到该气候事件的影响。本研究成果为陆相湖盆断陷期深水沉积的精细刻画提供理论依据,对区域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8期 v.41;No.513 5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0K] [下载次数:253 ] |[阅读次数:0 ] - 陈刚;朱晓军;蒋一鸣;朱伟林;
通过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XRD)和热解分析,对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进行了岩相划分,并对比了不同岩相泥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特征。依据泥岩沉积构造和XRD矿物组成特征,可将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岩相划分为纹层状泥岩、砂质块状泥岩和泥质块状泥岩。其中,纹层状泥岩的矿物基质和有机质呈互层状、不连续分布,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最大,该类岩相主要分布在西次凹,以西次凹月桂峰组最为发育。砂质块状泥岩的长英质碎屑矿物含量高、粒径较粗,泥质块状泥岩的黏土矿物含量大、分布均匀,二者的有机质以颗粒状零散分布于矿物基质中,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不高;砂质块状泥岩主要发育于凹陷的灵峰组、明月峰组,而泥质块状泥岩主要发育于东次凹月桂峰组。进一步对比丽水凹陷古新统和中国近海陆域古新统、海域始新统及以上已贡献油气产量的烃源岩,发现丽水凹陷古新统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较好,具有持续投入的油气勘探价值。综合来看,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不同岩相泥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及分布特征差异大,烃源岩的深入研究应重点关注纹层状泥岩及西次凹月桂峰组,这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年08期 v.41;No.513 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131 ] |[阅读次数:0 ] - 王红岩;赵洪;周祥林;杨小龙;欧戈;董哲;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近洼带平湖组地层发育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储层,三角洲分流水道、潮汐砂坝、潮道等沉积砂体相变快,识别难度大;同时,受目的层埋深大影响,储层地震响应多为阻抗差异小的“暗点”反射,进一步增加了优质储层识别难度。本文利用古地貌恢复、AI人工智能断裂坡折识别、高阻砂岩楔状体AVO正演模拟以及扩展弹性阻抗等技术,完成本区沟-坡体系研究、优质储层识别及烃类检测。结果表明:本区发育U、V、W型沟谷,其中W沟谷为沉积物主要疏导渠道;识别出4条同向断阶型断裂坡折,分段点控制了该区砂体输入;梯度-90°相位旋转地震体可以有效识别本区“暗点”储层;总结出本区扩展弹性最佳坐标旋转角度为20°,完成主要砂体烃类检测工作,指明油气勘探有利区。
2025年08期 v.41;No.513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6K] [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0 ] - 谢睿;林小云;刘建;卢艺静;
巴布亚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的时空展布、有机质类型和成熟演化的不同造成油气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1)巴布亚盆地西北部主要发育中生界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于巴布亚褶皱带东段和西段进入高成熟演化阶段,在巴布亚褶皱带中段和弗莱台地进入生油高峰阶段,下白垩统烃源岩于巴布亚褶皱带和弗莱台地北缘进入生油高峰阶段;(2)盆地东南部主要发育新生界烃源岩,主力生烃灶主要分布在奥雷凹陷的滨—浅海区域,中新统烃源岩具有成熟时间晚、成熟度高的特点,上新统烃源岩整体未达到成熟阶段;(3)巴布亚褶皱带受烃源岩成熟演化控制较为明显,其中段和西段以侏罗系烃源岩供烃为主,东段以白垩系烃源岩供烃为主,东西段由于下覆高成熟演化阶段烃源岩持续供烃,均发育成熟气藏和凝析气藏,中段侏罗系烃源岩正处于生油高峰,且以Ⅱ型干酪根为主,主要发育正常油藏;(4)弗莱台地与巴布亚湾的油气分布受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演化共同控制,弗莱台地油气来源为中生界烃源岩混合供烃,其北缘油气类型与巴布亚褶皱带中西段相似,其南部斜坡带油气则更多的由白垩系烃源岩供给,巴布亚湾地区由于供烃层位不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成熟演化存在差异,同时发育新生界成熟气藏和生物气藏,成熟油气的主要来源是中新统烃源岩,生物气的主要来源是上新统烃源岩。
2025年08期 v.41;No.513 9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