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传骥;李斌;张百涛;魏鹏;李昆;
针对西湖凹陷花港组巨厚砂地质体中沉积期次在地震资料中难以识别、河道砂体空间形态认识不清的问题,选取西部次凹Y构造花港组H3作为研究对象,从已有钻井沉积特征出发,以砂体组合正演模拟确定实施谐波提频技术的主频,并结合广义S变换、小波变换识别沉积旋回的方法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H3细分为H_(34)、H_(33)、H_(32)—H_(31)共3个短期旋回。通过属性与砂厚相关性分析优选出均方根振幅属性、相干能量属性和瞬时相位属性,利用多属性融合技术融合敏感属性所包含地质信息和能力的方法,以典型剖面层序格架内的剖面地震相解释为约束,刻画了分支河道内部结构和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Y构造H3段具有典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特征,砂体厚度大,垂向上多期正粒序沉积复合叠置特征明显,表现出“砂包泥”特征;发育3支NE—SW向条带状分支河道,沉积微相展布受相对湖平面高低控制,H_(34)—H_(31)时期湖平面不断上升,河道从大面积交织到最大湖泛面时期(H_(31)),其内部发生分流,河道规模不断萎缩。基于提频-地震相-多属性相融合的地震地貌学方法为有效刻画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厚砂体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10期 v.14;No.515 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5K] [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0 ] - 梁兵;郭廷超;许冲;鲍伟;潘成磊;
随着地震数据空间采样密度的提高,混合震源采集逐渐成为提高采集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对于混采数据进行有效分离是混合震源数据处理的重要一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残差U-Net网络的海上双源交替激发混采数据智能分离技术。该方法首先将共炮道集混采数据分选为共检波点道集数据,以此来降低非主震源激发信号的相关性,然后基于残差UNet网络实现双源混采数据的智能分离。相比传统U-Net网络,本文的网络模型增加了网络深度,并在下采样过程中引入了卷积残差模块,有效避免了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提升了特征提取能力,尤其在细节问题处理上,更好地保护了有效信息。通过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该网络在海洋混采数据分离中的良好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残差U-Net网络能够有效分离混采数据,且不损失有效信号,显著提高了分离结果的信噪比。研究结果可为海洋地震混采数据的高精度分离提供新思路,为后续地震资料处理奠定基础。
2025年10期 v.14;No.515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63 ] |[阅读次数:0 ] - 葛佳裕;李朝阳;曹淑鑫;刘洪芹;赵俐红;张金伟;李忠华;
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西端,相较于东北部陆缘所展现出的活跃岩浆活动,其深部岩浆活动相对较弱,因而缺乏与下地壳底侵形成的高速异常体类似的证据。为探究弱岩浆活动背景下琼东南盆地深部地幔上涌影响的强度和范围,本研究采用重震联合反演方法构建出地壳密度结构,并解析了出现高密度异常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琼东南盆地中部区域深度>20 km的下地壳底部和上地幔内发育有高密度异常体,其密度分别介于2.90~2.96和3.34~3.40 g/cm_3。与之相对应,在下地壳高密度异常体发育位置地壳厚度极度减薄,厚度从陆缘的约26 km减薄至中部<10 km,最薄处约为5 km。同时,该区域全地壳拉伸因子>3.0,具有超伸展减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琼东南盆地在裂陷期经历了广泛的地壳超伸展减薄过程,导致深部发生了广泛的地幔上涌和下地壳底侵,进而形成了下地壳高密度异常体。由于其在弱岩浆背景下发育规模相对较小,在地震识别上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基于重震联合反演方法识别弱岩浆活动背景下深部地幔上涌或下地壳底侵,对探究南海形成演化机制和岩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v.14;No.515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97 ] |[阅读次数:0 ] - 黄夏;杨楚鹏;
基于2015年5月中旬36个站位的温盐深(CTD)实测资料,深入剖析了海南岛西南部海域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分布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研究区海水温度整体呈中间高、两侧低的水平分布特征,低温区占据了研究区西北部与东南部,尤其是东南部的三亚湾区域,其底层出现显著低温区;海水盐度呈西高东低的水平分布特征,盐度低值区集中于108.8°E以东区域,其中,三亚湾区域出现盐度极小值。垂向上,深水区大部分站位存在较明显的温、盐跃层,温跃层普遍表现为深度较浅、强度较强、厚度较薄的特性;而近岸浅水区站位存在强垂向混合,其温度、盐度随深度的变化极小,无跃层出现。进一步研究发现,研究区西北部的温盐结构与潮致混合息息相关,潮致锋面引发的上升流导致该区域海水温度降低;而外海水的入侵是研究区中部区域出现高温水的重要原因。三亚湾区域的低温低盐水特性,主要归因于琼东南海域的冷水流入、沿岸径流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同时,由于三亚湾与外海水交换不活跃,加之垂直方向上强烈的层化现象,使得冷水被限制在该区域底层,难以进行有效的垂直混合与水平扩散。
2025年10期 v.14;No.515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5K] [下载次数:3 ] |[阅读次数:0 ] - 袁晓东;费成鹏;胡日军;赵智华;
本文根据MODIS遥感影像并结合MIKE21数值模拟,分析了庙岛海峡潮流作用下和不同风速下悬浮泥沙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季节潮周期尺度下的悬沙输运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庙岛海峡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在潮周期内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涨、落潮中间时刻悬浮泥沙浓度增加,涨潮中间时刻大于落潮中间时刻;涨潮时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呈“舌”状从渤海指向黄海,落潮时从庙岛海峡和中部水道流向渤海。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冬夏季潮流作用下悬沙主要通过庙岛海峡从渤海输运到黄海,冬季的输运趋势更加明显。冬季大风对研究区悬浮泥沙影响显著,风速从3 m/s增加到7 m/s,悬浮泥沙浓度增加约1倍,风速增加到11 m/s时,悬浮泥沙增加约4~10倍;夏季相同风速(11 m/s)下,悬浮泥沙浓度较冬季小很多。夏季风海流对沉积物的再悬浮和输运作用弱,以潮流输运为主;冬季风海流对研究区悬浮泥沙输运起主导作用。
2025年10期 v.14;No.515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0 ] - 李海波;张焯;姜黎明;成海燕;
通过收集丁字湾附近海域水深地形、海流、潮位等实测资料,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运用Mike21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计算了丁字湾东部不同跨海方案的水动力、纳潮量、水交换和地形地貌冲淤等沉积动力特征,研究了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对鲁岛周边海域沉积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跨海通道工程建设使鲁岛周边海域潮流流速大幅减弱约50%;工程建设增加了鲁岛周边淤积强度,淤积速率最大增加量约为6 cm/a;工程建设明显影响鲁岛周边水交换,造成水交换率下降,水交换率>80%的区域由73.1%减小为66.9%;涨潮和落潮的纳潮量平均减小超过10%。整体而言,北侧、中间和南侧桥梁长度分别为100、100和200 m的推荐方案充分利用了现有水道,在水动力、水交换和纳潮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他方案,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该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5年10期 v.14;No.515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下载次数:27 ] |[阅读次数:0 ] - 刘家琦;于潇潇;郭正华;金晓杰;王立明;李少文;桑亚楠;赵玉庭;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别对2021、2022、2023年调水调沙前、中、后期黄河口海域沉积物的As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其随调水调沙工程进程的分布变化,并探讨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3个年度黄河口海域沉积物As平均含量分别为(13.3±4.3)、(11.1±1.8)、(15.3±6.6)mg/kg;2021年沉积物As总体分布趋势为自河口向外逐渐降低;2022年沉积物As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口南侧,高值区分布在河口的东北部区域;2023年调水调沙前、后期沉积物As的高值区分布在河口北部和东部海域,而调水调沙中期沉积物As则表现为自河口向外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对调查海域沉积物As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黄河口调查海域大部分站位沉积物As处于无污染状态,相较之下调水调沙中期沉积物As的污染状况更为严重,且均位于靠近河口的位置。本文探讨了调水调沙工程、沉积物类型、底层水理化性质对黄河口海域沉积物As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径流量下陆源输入的水体中沙的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沉积物As的富集,且调水调沙工程能够影响沉积物粒径效应进而影响沉积物As的分布;底层水温度、pH升高有利于沉积物中As的富集而DO的影响相反。本研究通过分析连续多年黄河调水调沙不同阶段黄河口沉积物中As的分布特征,可为揭示调水调沙工程对渤海沉积物中重金属迁移与归趋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v.14;No.515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8K]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0 ]